欢迎来到江南·体育(JNSPORTS)官方APP下载官网,江南体育官方app下载是一家生产阳光板耐力板厂家,品质保障,欢迎咨询!

返回列表页

江南体育官方APP下载2023年二季度“黄山好人”点赞评议开始啦!

  江南体育官方APP下载2023年二季度“黄山好人”点赞评议开始啦!2005年,程寅路过献血点,首次参加无偿献血,这次经历让“无偿献血”的“种子”埋进了程寅心里,从此他便踏上了无偿献血的公益之路。他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每年至少参加一次无偿献血。

  为了保持身体健康,提高血液质量,程寅在生活上保持自律,定期进行体育锻炼,时刻注意自己身体变化。

  2019年,程寅开始接触机采捐献血小板,是一种成分血。全血一年只能采集2次,成分血一年可以捐献24次。程寅说,这相当于给24个病人带去了希望,救助病人的次数也多了一些。2020年,程寅加入了血站血小板机采群,只要病人有需要,只要自己符合献血条件,他都会捋起袖子,奉献爱心。为了能救助更多的人,2022年,程寅申请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如果配型成功,我随时可以捐献造血干细胞!”

  程寅无偿献血的善行,刚开始总是引来身边人的不理解,尽管如此,他还是耐心地向大家解释:“血当然很珍贵,但是有造血功能,而且捐献血小板后2天到3天就能恢复到采前的水平。” 如今,理解他的人越来越多了,在他的宣传和带动下,妻子、朋友也纷纷参与到无偿献血中。

  从2005年第一次接触献血至今,他已整整坚持了18年,总献血51次,其中献全血7次,机采血小板44次。献血总量14000毫升,其中全血2600毫升,机采血小板57个治疗量,用一腔热血挽救多条生命。

  程寅荣获2018——2019年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银奖”,2020-2021年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

  钱美玲,女,1975年8月生,屯溪稽灵山社区居民,黄山市徽美书画院院长。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安徽省美协青年美术工作者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壁画艺委会委员,安徽省优秀少儿书画辅导教师等。

  钱美玲出身书香门第,她深知艺术道路对于普通家庭是一条艰辛之路,于是立志要帮助那些喜欢书画的孩子们。2010年3月钱美玲创办黄山市徽美书画院,是屯溪和周边区县书画家们创作、交流、展示作品的平台,也是广大青少年儿童及书画爱好者学习培训书画的重要基地,更是由黄山市美术家协会和黄山市少儿艺术委员会唯一指定的少儿书画示范教学点,并且是全国书画考级定点单位。画院吸纳会员达数百人,其中中国美协、书协会员有20名,省美协会员55名,市美协会员100余名,学员数千余名。

  对于喜欢书画的困难家庭、残疾人家庭、重疾家庭的孩子,钱美玲都给予减免学费。部队、公安、医务、教师工作者的子女给予学费优惠。十多年来,钱美玲为黄山市培养的一大批书画小能手,作品频频获得全国全省“少儿书画”大赛金奖、银奖等。钱美玲利用手中的画笔,创造出一幅幅佳作并将这些作品每年都参与拍卖,所得拍卖款捐献给黄山市红十字会,累计捐款近7万元。2020年,钱美玲向安徽援鄂抗疫医务工作者捐赠书画。2022年,休宁县突发疫情,钱美玲主动捐款3000元。2022年11月,钱美玲组织开展“送艺术进校园”活动走进休宁鹤城实验学校,为孩子们认真讲解了国画基本知识、绘画要点,并手把手教他们在卡纸上绘画出一幅写意的蔬果作品,还向他们赠送了6000多元的国画常用工具套装及书籍。每年春节前都组织画院的书画家们送文化进小区活动江南体育官方APP下载,为小区的居民们写对联、画画。

  黄崔佳自2016年以来,每年都慰问看望敬老院的老人,为他们量身定做衣服,几年来花费七八万元。十几年如一日帮扶一位陈姓失独老人。因产业发展升级需要,2022年初,成立了黄山区茶墨水乡家庭农场,流转了100多亩公益田种植生态大米。经过一年的努力和积累,她的基地通过“334”的运营模式(即一亩田农作物收入的30%给爱心企业,40%捐给困难家庭,30%留做农场运营费用)携手24家爱心企业,累计向40户有需要的家庭送出价值7.8万元的生态大米,吸纳弱势群体就业30余人。与此同时,茶墨水乡家庭农场还大力开展线下主题研学活动,增设网红打卡点、举办农事活动等,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游玩体验,带动了三口镇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节假日期间开展公益研学,对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儿童免费开放。2023年,茶墨水乡增加流转土地300余亩,项目总面积达500亩,她将升级认领模式,通过联系更多爱心企业,助力公益良田的发展,让公益田实实在在地成为弱势家庭的米袋子,让项目为有需要的人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让生态大米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胡爱武,女,1972年7月出生,黄山市大道新能源公交有限公司的一名调度员,徽州人家小区居民。

  自从徽州人家社区2013年成立以来,她就被社区聘为网格员,担任徽州人家社区第五网格的联络员,服务小区217户居民,10年如一日帮助小区居民解决大小事件2000余件。在她的记事本上,总是记着每天要帮助居民解决和反映到社区的问题,完成一件,划去一件。有一次,一户居民因家中琐事吵架,女主人哭哭啼啼,冒雨从家中跑出,正好撞上正在网格内巡查的胡爱武,胡爱武一把将她拉住,上门劝导调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场夫妻间矛盾就被胡爱武轻声细语地给化解了。

  胡爱武巡查的时候有个习惯,除了带上本子和笔,还带了一把火钳和垃圾袋,看见烟头、垃圾就随手拾捡了,在她的影响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居民也主动参与到社区治理,小区里哪里有垃圾没有及时清除、哪个楼梯口又出现小广告……居民也都会随手解决。

  和以往每天一样,这天一早巡查时,胡爱武在绿化带内捡到一个钱包,打开一看,里面除了几百元的现金和一张超市积分卡,其他的身份信息全无。为了找到失主,她来到超市说明情况,工作人员找到顾客办理积分卡时留下的电话号码,胡爱武通过电话,联系上失主。

  三年抗疫中,每次胡爱武接到社区紧急通知,她都在第一时间坚守防控一线,入户摸排、买菜送药、走访慰问,对于她的辛苦付出,居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10余年来,胡爱武用她的热心得到了居民们的认可。在公司,同事们遇上急难之事,也是第一个找她帮忙。她说:“居民和同事有事能第一时间想到我,就是对我工作的最大肯定。”这些年,胡爱武曾被公司评为“服务之星”“优秀管理人员”;2022年,胡爱武被评为第三届助人为乐类“社区好人”,她的家庭也被评为徽州区“文明家庭”。

  吴元伟,男,1984年6月出生,歙县北岸镇大阜村村民;郑华梅,女,1981年8月出生,歙县北岸镇大阜村村民。

  2002年,18岁的修车师傅吴元伟,因为一场意外导致高位截瘫,从此他的以下没有知觉,行动全靠轮椅,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为了不让自己胡思乱想,吴元伟学过雕刻、打毛衣、勾鞋子、十字绣。2011年,吴元伟自学电脑知识,一次偶然的QQ聊天,认识了“中国好人”程剑,并参加了轮椅黄山行,通过这次活动认识了很多残疾朋友,他们的励志故事激励着吴元伟。回来后,吴元伟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他看到别的轮椅朋友还可以骑车,吴元伟说:“我这个人喜欢坚持,我看见别人可以活得那么精彩,我觉得自己也可以。”

  不久之后,吴元伟买了一辆残疾人三轮车,实现了骑车走出去的梦想。2017年在厦门中途之家参加活动,吴元伟认识了妻子郑华梅,郑华梅先天双手残疾,二人不离不弃,相互扶持,做起了摆摊小生意。在过好自己生活的同时,也在想着帮助更多的残疾朋友们。

  在出门摆摊的过程中,他发现周边乡镇有十几位像他这样因为意外而瘫痪的残疾人朋友。吴元伟夫妇都会主动去看他们,对他们进行开导、鼓励,为他们生活出谋划策、跑腿。“作为一个残疾人,我更能知晓其他残疾人朋友的需求,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是在帮助我自己。”吴元伟夫妇俩用自己的行动不断践行着自己的初心与追求。

  家住北岸镇的吴叔达,多年前在帮人盖房子的时候意外摔落,导致下半身瘫痪。他一直情绪低落,郁郁寡欢。吴元伟了解之后,主动上门为其做心理开导,帮助其树立信心。在他的鼓励下,吴叔达精神状态逐渐好转,身体也在慢慢恢复。“要不是他们夫妇俩,几次三番到我家开导我,教我一些残疾人自护知识,我可能早就死掉了。”吴叔达感激地说。2017年吴元伟主动加入了歙县微公益志愿服务队,为扶残助残公益活动捐赠物款2000余元,并签署角膜捐献协议。

  2023年,吴元伟夫妇在残联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利用村里闲置的仓库,办起了手工灯管加工点,由于诚信经营,赢得不少客户认可和赞誉。订单也越来越多。身为残疾人的吴元伟夫妇,深知残疾人生活的辛酸和痛苦。他积极吸纳了周边村镇的10余名残疾人进厂就业,带领他们共同致富,让更多残疾朋友在劳动中融入社会,收获价值。

  从社会帮扶和救助的对象到帮助别人的对象,吴元伟夫妇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勤劳,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也为更多残障人士带来了希望。

  里丘田是歙县长陔乡一个最偏僻的自然村,散布在绵绵群山之中,有村民100多人,20余户人家的房屋散落在半山腰上。没有公路直达,严重影响村民生产生活。特别是村里的老人一旦得了病,要用担架抬上山头的公路,需一二个小时,稍有不慎就会耽误治疗。20世纪90年代初,里丘田20来户村民,就曾想着以一己之力,修一条通往山外的公路。在大家的努力下,村子筹集了数万元资金,在开路之后不久却出现了意外,一村民在砍树时触碰高压线身亡,修路款全部赔付给了出事家庭还不够。村民高涨的热情如同被一盆冷水从头泼到脚,一下子熄灭了。

  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王善美是里丘田组村民,大专毕业后在南京福瑞宁建设有限公司,从事造价和工程管理工作。经过多年的实践打磨,积累了丰富的工程管理经验和上下协调能力。2021年被评为该公司先进个人,年收入超30万元。每逢过节回家,他看到乡亲们出行艰难的一幕,心里特别难受。2022年春节回家,王善美就萌发了开通里丘田村庄公路的强烈愿望。于是,他辞去了南京高薪待遇,毅然回到家乡,谋划开路的前期准备工作。王善美说:“一个人一辈子总要做点事,我是土生土长的里丘田人,只有生在大山里的人才知道交通闭塞的苦,我不想再让下一辈的孩子们重复我们曾经的苦了。”

  众人拾柴火焰高,为了让里丘田村人重拾修路梦想,2022年春节,王善美回到家乡后,就与组长王政坤沟通,一起谋划道路建设,组织村民开户长会,成立里丘田公路筹建组,自任筹建组长,组织筹建组开会制定计划,时间节点,布置各项任务(包括选路线、测绘、设计等),着手征地、筹资、签协议、跑项目等一系列修路前期工作,王善美总是亲力亲为,像一座不知疲倦上了发条的闹钟。王善美的拳拳赤子之心也深深打动了里丘田村的村民。修路涉及的34亩山场林地,大家都愿意免费捐出。王善美感慨地说:“大家伙儿这么支持我,我没有理由不把路修好。”

  2023年2月,经过一年时间的前期筹备和紧张施工,里丘田通往山外的公路路基全面完成。一年下来,王善美原本白皙的一张脸变得黝黑,人也消瘦不少,精神头却更足了。

  汪广源,男,1974年出生,休宁县鹤城乡用余村脱贫户,2018年加入江淮义警志愿服务组织。自加入江淮义警以来,他积极投身到疫情防控、封河禁渔、生态环保、平安宣传等各项工作中,是一位情系家乡、热心公益的志愿者。2023年荣获休宁县“最美志愿者”称号。

  鹤城乡是新安江的发源地,保护绿水青山责任重大。汪广源经常忙中抽空独自下河收缴“地笼”、鱼网等渔具多达40余副。每年春节前后是他最忙的时候,因为这时正值中华蟾蜍交配繁殖期,为了防止非法捕捉行为,他不遗余力地主动走村串户进行宣传江南体育官方APP下载,告诫大家不要因为口舌之欲捕捉食用中华蟾蜍,那样做不仅有害健康,而且是触犯法律的行为,将受到法律的严惩。几年来,他志愿参加植树造林、村庄环境整治、封河禁渔等生态环保志愿服务活动150余次,发放各类宣传册2000余份。

  除了做家乡绿水青山的守护者,他还经常出现在其他地方。在新冠疫苗接种期间,他主动从老家鹤城乡到县体育馆、中医院等新冠疫苗接种点维持现场秩序。不管是炎炎夏日还是寒冬腊月,他始终坚持在一线。夏季防溺水的重要时期,他又在家乡用余村的河道来回奔波,发现儿童独自戏水总会劝离,并用喇叭在村中宣传防溺水知识。每年防火期内,他也早早准备好宣传喇叭参与到护林防火工作中,提醒村民和游客做好防火工作。

  没有豪言壮语,从不招摇显赫,生在大山,长在大山的汪广源只会把无私奉献变成躬身实践,做好力所能及的每一件身边事。

  占志强,男,1980年生,中员,休宁县商山镇双桥村村民。从2018年他加入黄山山越救援志愿服务队开始,参加了100余次救援活动,从救助小猫小狗到寻找走失老人,从抗疫救灾到抗洪抢险,每一处都有他的身影。

  “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对占志强而言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就是在宁国市搜救户外运动探险人员,接到救援任务后,占志强所在的救援队立即与户外旅游人员取得联系,询问遇险者具体情况和登山路线。当他前往事发地时发现,山地十分陡峭,基本上都是悬崖峭壁,没有着力点,山谷很深,稍有不慎可能就跌入悬崖,救援难度很大。大约连续奋战了7个小时后,一位队员在进行红外扫描时不小心脚下踩空掉落,差点将他绊倒坠落,他凭借多年救援经验,用胳膊勾住一旁的树头,并将这位队员拉了上来,两人双双脱险。最后,救援队花了五天五夜在山谷凹处发现遇难者,利用拖盘将遇难者遗体固定托离山谷。在占志强看来,他们希望每次救援都可以挽救一条生命,挽救一个家庭的希望。

  他还有多重身份,村“两委”成员、网格员、联络员、巡逻员......同时他也是个随叫随到的暖心人,他始终秉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信念,经常利用节假日帮助独居老人打扫卫生,修理东西。谁家需要帮忙总能看见他的身影,特别是到了过年贴对联的时候,更是从村东头跑到村西头,给独居的老人贴上寓意美好的春联。每年的年夜饭,家里总是会多做一点,邀请独居老人来家里吃一碗热闹闹的家常饭。同时,他组建村级应急志愿服务队伍,不论是在开沟开渠还是防汛救火,都始终站在第一位,带着一颗奋斗的心,把每一件平凡的岗位做好。

  2008年9月30日,谷君阳同志在他生日这天,在家人的陪同下完成了与安徽省红十字遗体(器官)捐献皖南医学院接收站的遗体捐献协议签约,成为了祁门县首位器官捐赠签约志愿者。

  谈到签约的初衷,他说最先是受到父母的感召:“在那个年代,两位老人在弥留之际提出处理他们的后事不要土葬要火化,这让我自己的殡葬观念也有所改变。”身为一名党员,谷君阳同志喜欢阅读红色经典和伟人传记,“同志去世后捐献角膜、解剖遗体供医学研究,现在我们讲党史学习教育,这些伟人一生为国家,去世后也还在为人民作贡献,我是一名党员,要向先辈们学习,用自己百年之后的身躯继续为党、为社会作贡献。”

  谷君阳同志的捐献签约行动在其单位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职工纷纷向谷君阳同志咨询签约事宜,并加入了签约捐献协议的队伍。截至目前,在谷君阳同志的感染下,中国人民银行祁门县支行陆续又有三位同志也完成了捐献协议签约,大家用实际行动体现了新时代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唯物主义生死观和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境界。

  捐赠签约完成后,与县红十字会的联系增加,他逐渐认识并了解了红十字会各项志愿服务工作,自愿加入红十字志愿者大家庭,参与其他捐赠者的遗体告别仪式,送别往生者之余,积极参与县红十字会器官遗体捐赠的各项事务,受到了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一致好评。

  现在他作为县红十字会遗体和器官捐献服务队队长,更是随时随地宣传红十字会的核心工作,带动和影响更多的爱心市民签署遗体和器官捐献志愿书。

  孟小四,男,1972年5月出生,太平湖管委会(镇)执法分局城市辅助综合管理大队队员;吴文斌,男,1977年12月出生,太平湖管委会(镇)执法分局城市辅助综合管理大队队员。

  2022年10月17日下午两点四十分左右,太平湖管委会(镇)执法分局城市辅助综合管理队员吴文斌和孟小四两人在例行巡逻中突然听到远处湖面上传来救命的呼号,随即迅速向远处湖面望去,只见一人在湖中上下挣扎,呼救声也逐渐微弱。情况危急,两人迅速以安全方式靠近并第一时间联系了太平湖镇卫生院,一人抛投带绳索救生圈,一人俯身伸出双臂,齐心协力将落水者拉上巡逻艇。老人因呛水而昏迷,吴文斌立即对落水者进行心肺复苏,生命体征才逐渐平稳,两人第一时间将老人送至太平湖镇卫生院,在确认老人并无大碍后两人即刻返回湖面,帮落水者寻回动力冲浪板。据了解,落水者高某某,1953年出生,现任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玩动力冲浪板时失去平衡不慎落入水中。在此次事故中两人反应迅速、挺身而出,从发现落水者到行动结束整个施救过程仅耗时十余分钟。10月27日上午,落水者委托他人为他们送上锦旗表示衷心的感谢。

  程继东,男,汉族,中员。1970年9月出生,黄山卫校社区医学毕业,岩寺广惠朝阳卫生所负责人。

  2023年3月27日下午,驻安徽省黄山市某办事处的辽宁省市民孙永和乘坐G326列车到合肥出差,16时左右,在高速行驶的列车上孙永和心梗发作。列车长一边紧急呼叫车上的医生前来抢救,一边赶往病人所在的车厢。出差合肥、恰好坐在病人前一排的程继东医生听到呼叫后,立即转过身,看到病人胸闷气短,嘴唇发紫,四肢厥冷,大汗淋漓,当即出手抢救。程继东医生用他平时学习并掌握的急救技术和传统的中医方法对病人施救。短短几分钟后,病人渐渐清醒过来,症状逐渐好转。程继东一边为病人擦汗,一边安慰并告诫病人相关注意事项。看到病人又活了过来,列车长和在场的围观旅客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病人虽然有气无力,还是不住地感谢程继东医生的救命之恩。到了合肥站,这位病人居然能独自走下列车了。4月4日上午,孙永和来到卫生所将一面大红锦旗送给程继东。

  现年53岁的程继东从黄山卫校毕业后,先后在潜口镇坤沙村卫生室和岩寺广惠朝阳卫生所工作,不管是天晴下雨,也不管是白天黑夜,只要病人需要,他都能够主动上门诊治,也经常翻山越岭走十多里的山路为留守老人看病送药。为了提高医疗水平,他不仅广交医疗界的朋友,相互切磋,更能向当地的名医虚心请教,还能认真钻研医学书籍,研阅古代名医验方,同时关注日新月异的医疗技术和医疗理论。白天事务繁杂,他就晚上自学。为提高自己的医术。他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热情地为每一位患者解除病痛,抢救和诊治了多位危重病人,同时还协助镇卫生院做好居民免费体检工作,他的卫生所四壁墙上挂满了本地和外地病人送来的锦旗。

  2023年1月21日下午6点左右,孙海利回老家歙县石门乡过年。吃完年夜饭,他和妻子女儿一同去村口的广场玩,突然看到一名妇女从巷子里冲出来,手拿着木棍敲着铁盆,同时喊着:“着火了!着火了!快来救火!”孙海利顺着妇女跑出来的方向看去,发现一名村民家里冒着黑烟,火势很大。他把3岁女儿交给妻子,立刻冲向火灾现场,呼唤周围的村民一起前来灭火。

  “到达火灾现场时,二楼已经着火了。我立刻询问有没有煤气罐。那时旁边一位老人告诉我厨房里有煤气罐。我冲进厨房,想要及时将煤气罐搬出来,避免煤气罐爆炸造员伤亡。因为这个老式民房是木质结构,风借火势,大火一发不可收拾。火灾现场充满了灼热的气流,屋内的一些木架也被烧坏掉了,衣服上也都烫了个洞。回想起来,还有些后怕。”孙海利回忆道。

  他用衣服捂住口鼻,一头钻进火场,又看到楼上的火星不断落下,他及时脱下衣服扑打,尽量控制火势,利用人工打水进行灭火。虽然他焦急地寻找厨房,但是火势太大,燃烧速度很快,屋内充满了烟雾,最终没有找到煤气罐。好在通过共同努力,大家一起在一个多小时内彻底灭火。最终,除了一些玻璃被高温炸裂,周边邻居和房屋未受伤害。

  孙海利是一名退伍军人,在生活中,他一直乐于助人、热心公益,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等志愿服务活动,在工作中,一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退役军人“退役不褪色、退伍不褪志”的优秀品质。

  姚竞,男,1982年生,黄山市第29例、安徽省第49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歙县森村乡黄备村的村医。2018年所在卫生室获得“省级群众满意的卫生室”。

  多年来,姚竞乐于助人,热心公益,坚持义务献血,并于2020年自愿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志愿者。2023年4月当红十字会通知他配型成功,他立即争取到家人的理解和森村院的支持,终于排除困难,于2023年4月21日踏上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行程,并于4月27日,在安徽省立医院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为一位素不相识的血液病患者点燃了重生的希望,成为歙县第5例、黄山市第29例造血干细胞捐赠者捐献干细胞的勇士。

  2012年二十来岁的姚竞放弃了原先家门口的工作,来到了森村乡黄备村,接手承担了黄备村的医疗卫生和公共卫生业务,做起了一名朴实无华的村医,一切从零开始。从初始的陌生到熟悉,十余年辛苦的付出,让森村乡黄备村人都熟悉了这个愈发沉稳热心的医生,也愈敬佩守护在他们身边的健康管家。

  姚竞说作为一名乡村医生,一名新时代的青年党员,他将继续脚踏实地、立足本职、为乡村振兴而奉献微薄之力。他将不忘初心,坚持一位白衣工作者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他将牢记使命,继续坚守乡村医疗室为一方百姓守护健康。

  他践行着“医者救死扶伤”这一诺言。爱无价,情永恒,为了守护一方百姓,为了大山里的百姓健康,始终用自己的爱、自己的情,在村医这条路上跋涉着、耕耘着、探索着、追求着……姚竞用自己平凡的行动践行着一个基层医务人员的责任与担当,他坚信,漫漫村医路,美好在路上,他将一如既往地以谦虚、用心、进取的心态去迎接新的挑战。

  王超,男,1985年生,黄山市第28例、安徽省第48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屯溪农商银行员工。

  2023年1月31日,王超在安徽省立医院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完成中华骨髓库兔年第一捐,为一名陌生的血液病患者送去了生命的希望。今年38岁的王超同志是一名农商行的员工,同时也是一名无偿献血的爱心志愿者。2018年6月22在黟县献血时,主动填写志愿者捐献登记表,申请加入中华骨髓库。2023年1月10日,王超接到安徽省红十字会来电通知,一名白血病患者与他的造血干细胞初次配型成功。王超没有任何犹豫,义无反顾同意捐献。

  春节期间,王超再次接到电话通知:患者病情刻不容缓,急等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原定正月初七前往采集医院的计划需要提前。王超得知消息后,考虑到所在单位在春节期间工作又十分繁忙,几乎每天都加班处理工作事务,除夕到初五入院当天更是牺牲春节假期每天都在单位,硬是比原定入院时间提前两天,为患者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不管过年过节,在生命面前,所有事情都要让步。”1月26日,正月初五,春节七天假期还未结束,王超毅然踏上拯救生命之旅。待捐期间,他默默忍受注射造血干细胞动员剂引起的各种不适,一心只为挽救陌生的生命,兑现自己的承诺。

  1月31日,历经近4小时连续采集,王超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288ml。期间,患者委托他人送来感谢信,感谢王超伸出救助的双手,让自己拥有灿烂的第二次生命。来信显示,患者是一名18岁的大二学生,罹患急性白血病,已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治疗数月。“能够帮到别人,多为社会作贡献,这是义不容辞的事情。”王超表示,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身体没有伤害,希望有更多爱心人士加入中华骨髓库,挽救更多的生命。他的儿子也说:“我以后也要像爸爸一样,成为红十字志愿者,帮助更多的人。”

  姚莹,女,1973年7月生,中员;江东奇,女,1991年2月生,两人为屯溪区昱西街道戴震路社区居民。

  2015年的一天,姚莹女儿的一次恳求——救助流浪猫,使她开始了对流浪小动物的关注和救助。为了信守对女儿的承诺,姚莹组织爱狗人士,于2015年底成立“毛娃娃之家”,专注于收养流浪小动物(以狗为主)。最初的“毛娃娃之家”是在姚莹自家的一间房子。随着救助的流浪狗越来越多,困难渐渐增多,找到一个合适的救助基地实属太难。不仅需要远离居民区,不能扰民,也不能太偏远,因为志愿者们都有工作,只能在每天下班之后去打扫和喂养。姚莹无论每天工作多么繁忙,只要一有信息,下班后立刻赶往,实地查看,终于在奕棋镇附近的一片山林里,找到一处可以作为救助站的新址。地址已定,更大的问题是建设资金。姚莹发动亲朋好友,想方设法筹资。经过4个月时间的建设,新救助站于2018年6月正式启用。

  2021年2月的一天,江东奇的狗带出门转遛时,不小心丢失。借助于群友们的力量,在“毛娃娃之家” 领回自己爱犬。江东奇看见“毛娃娃之家”领养着100多只“流浪狗”,而且无处着落,处境十分艰难。她被感动了,当即许下承诺:一定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让流浪狗有一个温暖的家,让“毛娃娃之家”走出困境。从2021年5月起,江东奇一直坚持每月雷打不动地给“毛娃娃之家”捐款捐物,为残疾狗购买、安装轮椅。除此之外,2022年7月江东奇还出资1万余元,帮助修建了“毛娃娃之家”基地内的水泥路,对“毛娃娃之家”养护设施、环境等进行了改造。江东奇三年的坚守和付出,使“毛娃娃之家”的硬件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提供基本吃、住、行的同时,姚莹、江东奇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把流浪狗养护事业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并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心和支持。2022年上半年起,江东奇就积极推动、筹备成立屯溪区小动物保护中心。经过市、区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2023年3月5日,“屯溪区小动物保护中心”挂牌成立,“毛娃娃之家”一举成为了“屯溪区小动物保护中心”,既为“毛娃娃之家”众多喜爱小动物的兄弟姐妹们圆了“梦”,又让我市中心城区的流浪小动物(主要是流浪狗)有了一个安全、温馨的家。截至目前,共收养流浪小动物1200多只,参与志愿者1600人次。

  如今,屯溪区小动物保护中心吸引了许多有志于小动物救助事业的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前来加盟,小动物保护事业正不断做大做强。姚莹、江东奇表示:“只要街面上有流浪狗、走失狗、遗弃狗,我们将继续把这件有意义的事做下去。流浪还在,救助不止、收养不止。”

  叶志鸣从军营到村庄,从军人到村干部,他始终不忘誓言,时刻展现吃苦耐劳的军人品格,始终坚持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替父还债,守诚信赢尊重。2000年前后,由于父亲茶叶生意经营不善,欠下100余万元巨额债务。为了还清父亲遗留的债务,让父亲的企业重新获得生机,一没经过商,二没制茶经验的叶志鸣,2004年毅然退伍回乡接管父亲濒临倒闭的华馨茶厂并承诺替父亲偿还所有债务。这在当时可不是小事,村里的人议论纷纷,说这个小伙子要还这么多钱,怕是以后娶不到媳妇了。顶着债务的风险和闲言碎语的压力,面对简陋的厂房、老化的机械和几亩老茶园,他迎难而上,毫不退缩。通过努力拼搏,叶志鸣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扩大茶叶种植规模,严把茶叶质量关,提升了茶叶品质,茶厂开始有了收益。叶志鸣首先想到的是信守承诺归还欠款,2011年底,叶志鸣提前归还了所有债务,这让村里人刮目相看。近20年来,叶志鸣探索出“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建立了茶叶质量追溯体系,现有太平猴魁茶叶基地100余亩,太平猴魁茶叶标准化生产车间300多平方米,带动扶持茶农50余人,其中脱贫人口50余人,促进农民月增收5000余元,就地解决近20人在基地就业,每年还盈利近50万元。坚守承诺,带动村民共发展。他发挥资源优势,探寻多种途径发展村集体经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极对上争取,完成了村内的环境整治、村庄亮化、道路拓宽、饮用水提升等方面工作。在抗洪救灾、疫情防控等工作中他始终坚守在第一线,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和赞誉。因工作成绩突出,2020年获得黄山市优秀党员荣誉称号。

  吴腾飞,男,汉族,1988年2月出生,中员,大学本科学历,现任屯溪农商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黄山市青年企业家协会理事。荣获第三届屯溪区劳动模范称号。

  吴腾飞于2011年4月工作于屯溪农村商业银行。他紧跟地方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方向,加大支农力度,创新推出“乡村振兴•强村贷”“乡村振兴•贷”“党建引领•兴农贷”等系列产品。与黄山江南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签订《村集体经济发展风险补偿基金业务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村集体经济担保业务。截至2022年12月末,“乡村振兴系列贷”累计放款3821笔、6.59亿元。整村授信已为2918户农户提供2.32亿元金融支持,助推农业产业、乡村发展,繁荣农村经济。

  他充分运用近年推出的存货、应收账款、知识产权等质押产品,帮助企业盘活流动资产,更是让屯溪区农商行作为全省首家与地方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合作推出“质量贷”的农商行,加快经济转型发展。他开发“新市民贷”,为符合条件的新市民提供与本地创业者同等的创业担保优惠政策,降低新市民创业融资成本。截至2022年12月末,为19户“新市民”提供3770万元资金支持,促进居民创业增收。用足政策,应延尽延为企纾困,落实延期还本付息和无还本续贷政策,充分运用央行两项直达工具为小微企业纾困。2022年1-12月已为166户融资困难客户办理展期及延期金额3.15亿元。他用减费让利的真金白银惠民利企,重点对制造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行业,以及有发展前景的小微企业提供普惠金融优惠利率。截至2022年12月末,为企业降低融资成本1631.62万元。承担小微企业抵押登记费用,为企业减免抵质押物评估等信贷相关费用600余万元。

  12年来,吴腾飞坚守服务民生初心,精准打出“硬核”金融组合拳,为助力乡村振兴,帮助企业和群众纾困解难作出积极贡献。

  新华乡是竹笋之乡,每到竹笋上市的时候,家家户户便要剥大量的竹笋。当时王如俊就想:“这个笋子人工剥太难剥了,有没有这个机器呀?”于是萌生了发明自动剥笋机的想法。经过三年多的时间,投入十多万元,2017年春王如俊发明了第一代自动剥笋机;2020年王如俊带着他的第三代机登上央视《我爱发明》栏目;2022年王如俊带着剥笋机参加安徽省秸秆暨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博览会,并获得一个银奖和一个铜奖。经过7年反复试验、不断改进,累计投入资金28万余元完成了从第一代到第五代剥笋机的完美技术突破,实现了如今不管竹笋大小是否一致,只要把它放入该机的入口,肉壳便从出口处自动分离。一台剥笋机在运作时,一小时能剥出400多斤笋肉,相当于4-6个人同时在剥笋,其耗费的成本远比雇人剥笋的成本低廉许多。王如俊不仅有一双灵巧的手,还有一颗善良的心。一些孤寡老人购买剥笋机,王如俊都会送货上门,帮忙安装;农户的剥笋机一旦出现问题,只要一个电话,王如俊都会第一时间安排人员上门调试、维修。在研究发明雷笋剥壳机的路上,他兢兢业业、不断创新、夜以继日,最终研究出自动化效率高、生产更方便、操作更简单的机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获得了人人称赞的“王万能”称号,还带领当地群众走向了竹笋富兴之路。

  作为原澄塘村,胡玲红在脱贫攻坚战斗中,经常晚上加班,让她对尚在哺乳期的儿子和年迈的父母感到十分愧疚,但是面对全村38户94名贫困户她毅然选择了后者。澄塘村有2000多人口,主要依靠种田和打零工为主,村内基础设施破旧,村集体经济薄弱。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她利用地域优势,大力发展农旅结合产业。大到村里的项目建设,小到百姓家中琐事,在胡玲红眼里,只要是能为大家作出贡献的,她都去干。为了增加居民收入,她通过各种方式帮助村民销售农副产品。在她的努力下,澄塘村的贫困户已全部实现了脱贫,“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她在完成驻村工作之后,依然保持着对这片村庄的热爱,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工作中,胡玲红奔波在田间地头,经常参与村里的政策宣讲、文明实践等志愿服务活动。她发挥村情熟、人脉广、经验足、说服力强的优势,依托澄塘村“雪里蕻”志愿服务队,组成调解小组,积极协调处理乡村振兴工作中遇到的征地拆迁、项目建设等问题,先后协助村和派出所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5余起。她用群众喜欢的方式为大家讲述“六尺巷”等和谐睦邻的民间故事,倡导构建和谐的邻里关系。澄塘村曾有一户农村建房纠纷,村、镇干部和有关部门人员多次上门调解,当事人始终不愿意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潜口派出所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启动了“四位一体”联合调处机制,她与“雪里蕻”志愿者全程参与调解。志愿者们本着解决争议、尊重历史、面对现实的原则,不厌其烦地向双方进行法律宣传,同时从法律、道德、亲情等角度予以劝说。通过各方人员一致努力,双方终于就屋檐水、水沟间距等一揽子历史性问题达成一致协议,握手言和。

  结束在村任职工作,胡玲红依然把村里困难群体作为重点关心对象,经常走访看望。给予困难老人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吴正顺是澄塘村的一名脱贫户,这些年在胡玲红和镇村的努力帮扶下,他家养起了小猪、种起了油茶,一家三口也顺利在家附近的工厂实现了“上岗就业”,日子也越过越好,但是吴正顺夫妻内心有个心病,就是儿子存在残疾,一直在找对象方面存在困难,胡玲红得知后,便主动做起了“媒人”,终于圆了吴正顺心头的梦。

  工作之余,胡玲红积极组织村中妇女开展娱乐性活动,将最美家庭、好人故事等先进事迹融入其中,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倡导了农村移风易俗。在扫黑除恶和疫情防控中,她积极发挥村中妇女擅长表演黄梅戏、京剧、快板的优势,编排《防疫快板》《扫黑快板》等节目进行巡回演出。在她的带领下江南体育官方APP下载,村民们既是表演者更是宣传员,他们用自身创造的“声音”宣传着社会新风尚,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传递党的声音。

  1986年,汪笃义出生在歙县溪头镇汪满田村。由于父母身体欠佳,家境一直贫寒,是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学校毕业后,他选择在家门口就业,成为黄山明明德集团有限公司的员工。白天,他在施工中跟随师傅学习,晚上则放下饭碗继续追问师傅问题。他的吃苦精神和钻研精神得到了同事和领导的赞赏。后来,他被选送到健峰学院进修学习,并考取了轴承磨工技师证书。在2017年,汪笃义被提拔为公司设备团队主管。

  同年,汪笃义被任命为公司 8AT团队的技术主管。该团队专注于研发、生产高精密变速箱轴承等替代进口产品,目标市场为全自动轿车变速箱。面对技改难题,汪笃义作为技术骨干,全身心地投入到生产工艺、设备改造和产品研发中,创新研究了一种新型的轴承安装方式,使得轴承的精度提高了50%以上,受到了客户的一致好评。团队研发轴承成功替代进口,并被评为“安徽省重点新产品”。除了全自动轿车变速箱轴承外,汪笃义还参与了核电站堆顶风机专用电机轴承关键技术研发。历经无数次的实验和改进,他和同事们完成了核电站堆顶风机专用电机轴承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荣获安徽省政府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汪笃义深刻认识到技能对人生的影响。他注重积累每一次研发的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其他同事,将晦涩难懂的生产加工原理等理论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并亲自演示流程。他常说:“作为一名党员,我有义务也有责任把经验传授给新人,让他们少走弯路,更好地成长。”在车间里,总能看到他热情指导、耐心传帮带的身影。在他的培训指导下,公司有57人通过高级工考试,48人通过磨工技师考试,其中21名员工享受歙县高层次人才储备金补贴。

  汪笃义,一个普普通通的工人,没有超人的智慧,却以不甘平庸的钻劲,始终如一,脚踏实地,把职业做成了专业,完成了人生的升华。2018年汪笃义家庭顺利脱贫,2020年汪笃义荣获“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2021 年 6 月,荣获“安徽省优秀党员”称号。2022年11月,荣获“2022年安徽省劳动模范”称号。

  他是在粮食行业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工作、奉献了26年青春的一个普通人,他的事迹没能在媒体上报道,但是他周围的人把他当成了学习榜样和英雄。他总是说:“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我为自己是粮食系统的一名专业人员感到骄傲。”他就是歙县粮食购销有限公司粮食保管员叶献贵。

  1997年,叶献贵从池州地区粮食干部学校毕业分配到歙县粮食购销有限公司。出生在退役军人家庭的他,从小从父亲那里听闻徽州老百姓自发为游击队送粮的故事,目睹过城里老百姓在粮站排队买粮的热闹,也看到过日子富裕后极少数人浪费粮食的可恶。在父亲的影响下,立下,珍惜粮食、拒绝浪费,做一个有觉悟、有担当的护粮人。

  参加工作26年来,6米高的楼梯,上万次的攀爬检查,叶献贵早已习以为常,在储粮轮换进出库时节,坚守出入库现场,检查来粮质量、逐仓逐间逐点看护,让所有粮食在仓内安全度过两三个春夏秋冬,再一车一车地发出去,实现储粮保鲜和推陈出新,践行“广积粮、积好粮、好积粮”守住管好天下粮仓的使命,叶献贵不敢丝毫懈怠。针对储粮熏蒸过后效果不佳、虫害抗药性增强等问题,叶献贵组织技术攻关,通过实施“一次熏蒸+一次拌粉”新防虫技术的运用,既降低了储粮费用成本,又提高了害虫防治效果,通过实践,储粮发现虫害的时间较往年推迟2个月左右,杀虫药剂减少使用56.92%。2年间,使用该方法仓储的粮食达7万余吨,仓储的粮食经第三方质量检测中心扦样检验,各项质量指标均符合国家三等稻谷质量标准。为此,叶献贵在第四届黄山市粮食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保管类第二名的好成绩。2021年12月,歙县粮食购销有限公司以他名字命名的“叶献贵技能大师工作室”成功申报为安徽省粮食行业技能大师工作室荣誉称号。

  在日常工作中,叶献贵注重传帮带,按照“以老带新”方式,他通过储粮现场实务操作、储粮经验交流等方式,耐心地做好经验传授和理论指导,提升年轻员工的业务素养和工作能力。公司几乎每位新入职的保管员都得到过他的入门指导。光阴似箭,岁月也见证了叶献贵的收获。师徒传承,一批批年轻保管员都欢喜地称呼他“叶师傅”,这是他最美、最幸福的时候。

  汪士奇,男,汉族,1947年2月出生,中员,休宁县万安镇文昌社区居民,“夕阳红”志愿工作室牵头人。

  汪士奇从休宁县广播电视系统退休后,以志愿者身份,积极参与党史宣传、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社区治理和徽文化的研究。他退而不休,用智慧和汗水诠释了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价值追求。

  夕阳愿工作室成立后,汪士奇充分发挥自身特长,认真研究和当地历史,用案例、用事实广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博大精深的徽文化,并光荣地成为休宁县“举旗帜•送理论”县级宣讲团成员。近几年他为该县机关、农村、社区、企业、学校积极宣讲“休宁县党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陶行知在休宁”等专题8个,义务授课218场,受教育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达11000人次。无论酷暑寒冬,无论风霜雨雪,汪士奇坚持用脚步丈量全县21个乡镇、140多个行政村,1000多个自然村,用笔用手机采写和拍摄了1000余篇鲜活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相关稿件,将灿烂的“夕阳年华”留在休宁的青山绿水间,为宣传休宁倾注了自己满腔“桑榆”情。

  汪士奇常说:“我要用人生最后一段思维灵敏期,加班加点、忘我工作,为休宁代言。”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干的。

  胡卫华,男,汉族,1970 年 1月出生,黄山市公路管理服务中心黟县分中心城关中心道班班长。

  在黟县的国、省干线上,经常看到一位身穿黄马甲、年过五旬、两鬓斑白的养路工在忙碌,他就是黟县公路分中心城关中心道班班长胡卫华,在黟县公路系统提起他,人们都会竖起大拇指,夸他是一位敬业、勤劳、踏实、肯干的公路养护标兵!

  三十多年前,刚满20岁的他,在三百六十行中选定了养路这一又苦又累的行当,当上了一名普通的养路工。正值人生最灿烂年华的他,走进了丰口道班,凭着一把铁锹、一把扫帚,在偏僻的山区开始了养路的生涯。

  丰口道班位于黟县丰梧村,负责管养黟七线公里。那时,黟七线这段路全部是砂石路,天晴时还好些,碰上刮风下雨,真的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道路的养护压力相当大。胡卫华说:“真的是一年四季都有事情要做。也正是进入了这行,我才真正地理解了‘养护工的活做不完’这句话。”春天,沟中、路肩墙边的草木疯长,影响到了车辆通行和公路排水系统的通畅,要定期地用镰刀清理进行割除,一天下来手臂极度酸疼。夏天,要在汛期之前提前把沿线所有的水沟、涵洞都清理一遍,确保排水畅通,对涵洞的清理,只能是人钻到里面,一铲一铲地把淤泥清理出来。秋天,天气晴好,是修补路面的最佳时节。但沥青的高温和秋老虎的威力让大家工作起来十分痛苦。冬天,要抗凝保畅,在山区易结冰路段抛撒融雪剂、铲雪除冰。

  2012年,胡卫华因工作业绩出色,被县公路分局调到美溪道班,并继续担任班长。美溪道班地处黟县美溪乡,距离县城40多公里,担负着黟七路其中26公里路面的养护任务。在方家岭隧道建成通车以前,黟七路是山村里通向外界的唯一一条路。由于山道弯多路陡,茅草丛生,司机的视线不开阔,极易酿成交通事故,碰上雨水季节容易出现山体滑坡或塌方。胡卫华上任后抓的第一件事就是道路清障,每天他带好柴刀、扫帚、铁锹等工具与同事们出门,仔细将道路两旁影响视线的树杈、茅草全部砍掉。渴了,就喝一口山泉水,累了,就啃几口干粮,整整20天,彻底把路旁影响视线的树杈、茅草清理得干干净净。胡卫华在那工作的六年中,从来没有发生一起交通事故。

  三十余载护路尘与土,上万公里坚守云和月。从风华正茂到两鬓染霜,冒严寒、战酷暑、抢水毁、创品牌,天命之年的胡卫华以身许业,洒下一路汗水、一路青春、一路赤诚、一路奉献,公路部门倡导的铺路石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如今仍初心不变,一路砥砺前行。

  张伟同志忠诚教育事业,服从组织安排。在山区工作7年,乡村工作9年,在承担管理工作同时,也一直承担一线教育教学任务。他两次援疆,担任安徽省首批援疆支教队队长,带领援疆教师融入异地教书育人,完成支教任务。

  牢记入党初心,勤勉扎实工作。张伟同志坚持“校园无小事,孩子是大事”工作作风,以孩子成长为中心,不断完善工作管理思路,带头示范并亲自组织实施教育教学实践。他始终以饱满的热情面对每一个学生,用心呵护、耐心引导孩子们的习惯养成,亲情般激发孩子们追求进步。

  乐于无私奉献,示范育人榜样。张伟同志坚持每天早到校,午不离校,晚学送走最后一名学生后才离校。他如同亲人般关爱留守儿童,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与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身体等方面的情况,经常带孩子就医、护送困难学生回家,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

  勇于开拓创新,抓实细节管理。张伟同志工作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在援疆期间,突破工学矛盾难点,开展送教下乡和多校间的同堂异构教研活动。不断完善“阳光少年”校园品牌建设,激趣启智,全面育人。将党建与教育教学融合,发挥优秀党员和骨干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2022年被评为安徽省先进工作者。

  柯其昌,男,1962年10月生,中员,黟县县委宣传部退休干部。1983年8月,柯其昌大学毕业分配到黟县县委宣传部工作,至今已在理论宣传教育岗位上奉献了40个春秋。四十年来,他发奋、执着于宣讲,以忘我态度、过硬作风、出色业绩,赢得受众和同事同行的一致好评。柯其昌先后荣获“全省宣传工作先进工作者”“全省宣传系统先进工作者”“全省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市“抗洪抢险救灾先进个人”“宣传(舆情)信息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柯其昌四十年如一日,矢志不移,所承担的理论武装、党员教育、宣传信息等工作,屡获省、市表彰。虽然他患有十二指肠溃疡等慢性病,且妻子没有正式工作,孩子打工收入也较低,但他从无怨言,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认真钻研业务,虚心向内行学习,积极参加业务培训,时刻注意充实和提高自己。他每年都自费购买业务书籍,订阅《党建》《半月谈》《时事报告》《黄山日报》等报刊,不仅仔细阅读,还进行下载,分门别类整理,反复深学细悟。40年来,他牺牲绝大多数节假日,主动加班加点,搜集整理的理论政策宣讲资料达400多万字,在市级以上刊物、电台发表理论政策宣传稿件300多篇,其中有10多篇文章获市级奖励;他先后主编了《百年回归》《“讲学习、讲、讲正气”教育学习材料汇编》《纪念黟县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集》等书;他编写的理论政策、形势任务宣传普及材料逾250万字,撰写讲稿80多万字,作宣讲、辅导报告400多场次。

  他是“工作狂”,更是“多面手”。他担任县委中心组学习秘书近30年,学习服务工作一丝不苟、尽心尽力,屡屡受到领导肯定和上级好评。作为县委宣传部理论股(科)长,他善于把全县理论宣传教育工作纳入规范化轨道,年年出色完成理论武装工作任务。作为县委讲师组组长,他抓谋划、抓队伍、抓培训、抓延伸,保证了全县宣讲网络的宣讲质量和效果,年均上万人接受教育。作为部务会成员,他积极建言献策,参与决策,当好参谋。担任县“三讲”教育、“”重要思想学习教育、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和解放思想大讨论等活动办公室宣传组长期间,他敢于担当作为,有关宣传信息工作,总是处于全市前列;担任县直机关工委委员期间,他大胆协调、落实宣口的党建工作;担任县委宣传部意识形态工作股股长和部机关党支部期间,他认真做好基层意识形态管理和支部工作,确保了全县意识形态总体平稳,部机关党支部被县委授予“先进党支部”称号;担任县关工委报告团副团长期间,他每年都到学校作宣讲报告,还连续8年撰写报告稿,赢得好评;担任舆情信息员期间,他年均编报宣传舆情信息200篇以上,得到市委宣传部充分肯定;作为一名党员,他是黟县第一批无偿献血者之一,集体劳动、志愿服务,脏活、累活他总是抢着干,各种捐款活动他都积极参加。

  党的以来,他围绕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认真备课、编写讲稿,服从安排、随叫随到,组织参与宣讲报告630多场次,上万名党员干部群众接受教育和熏陶。他积极参加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工作,探索建立理论政策宣讲志愿者队伍,筹建理论宣讲人才库,积极引导、组织民间群众文艺团体开展艺术化宣讲,为全县理论政策宣讲工作打开了新局面。

  一心一意传承文化。陈敦和对桃源古村文物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以桃源深厚的历史宗族“家规家训”,优秀的典型人物与典故为范例,来教化下一代,自2010年开始,每年分别举办“祭祀先祖,孝行天下”“赛文会”“上新丁”等各种形式的民俗活动。为保护生态环境,于2011年4月25日举办了“河鱼放生”“封山育林”祭祀活动, 并撰写“河鱼禁约”“封山育林”倡议书向村民张榜公示。

  用心用力修缮古迹。自1999年10月以前在闪里镇政府工作时期,曾与启蒙老师陈泽英,闪里派出的所长陈惠兴首倡联手发动村民自愿献工献料捐资,首次修缮水口廊桥和魁星阁底层,并刻功德碑立廊桥内以作纪念。退职后, 陈敦和不计报酬,自愿承担起修缮桃源古建重任,组建了古迹修缮领导组, 在村民的积极支持下, 几年来将全村所有现存的宗祠基本修缮完好,得到了上级各部门的赞扬认可。同时对桃源村古文化收集,挖掘整理,将光祖文化展示在各宗祠。

  关心关注教育事业。陈敦和关心教育事业发展,关爱青少年成长成才,1998年闪里发生特大水灾,闪里老街被洪水冲毁,居民全部搬迁,闪里中心小学迁址新建,捐款1500元,继后修建操场再次捐款500元。2006年桃源村修缮保极堂,首先小学必须搬出,倡议新建小学校,首倡个人带头捐款1500元,建小学石拱桥捐款500元,陈敦和当时办家具企业,特加工50套(油漆)小学生课桌小方凳(当时成本4000元)捐送桃源小学。

  陈敦和用夕阳余热配合党中央的精神文明和美好乡村建设,深度挖掘收集整理本镇本村流传经典文化,将历史文化转换为新时代社会风尚。关心下一代成长和老年群体人事业开展,几年来撰写了数十篇精神文明、道德素质提升的文章和诗词30余篇在各种刊物报纸刊登发展,得到市、县、镇级文联、残联,关工委等多部门的嘉奖。

  2016年,黄山市供销社在黄山市牵头开展泉水鱼产业扶贫工作,刚走出大学校园不久的李冰雪便在这时加入泉水鱼公司。初入公司作为技术员,他每天往返于各区县泉水鱼养殖户所在村庄,奔波在为农服务最前沿,指导农户进行鱼塘管理,推广养殖技术。6年来,李冰雪累计现场服务乡村泉水鱼养殖基地1200余次、为农售鱼长途送货800多趟,仅2022年就驾车行驶路程近12万公里。

  2022年10月,祁门县石舜村农户刚投下一批鱼苗就先后发生了缺氧导致的鱼群碰撞机械损伤、降温下雨和大面积水霉病。接到电话求助后,李冰雪立即赶往现场,经过十几天持续努力,连续深入现场跑了七八趟,帮助养殖户彻底解决了问题。

  为了给养殖户代购鱼苗和运输成鱼,李冰雪经常深夜出发,连夜启程将鱼苗投入池塘、将成鱼送到外地超市、酒楼。每年的12月都是黄山泉水鱼销售旺季的开启。

  2022年8月,休宁县源芳乡梓源村基地泉水鱼发生病虫害,是被水产界称之为堪比“松材线虫病”的小瓜虫虫害,李冰雪依靠所学知识和经验,多管齐下,在多次中暑的情况下,连续工作半个月,将以往患病必死2000斤大草鱼保住了1700斤,为农民减少直接损失5万余元。李冰雪还指导多地启动鱼塘标准化改造方案,研究制定了设计、建设方案,精心划分养殖区域,有效提升了泉水鱼的存活率和平均产值,为泉水鱼养殖户多系了一根安全养殖的安全带。

  程薇,女,1990年1月生,黄山市徽州区人,中员,现任黄山视界传媒有限公司新媒体一部副主任。

  深入基层,挖掘典型。她始终牢记记者的初心与使命,坚持以弘扬正能量报道为引领,在区县电视台工作期间,不论周末还是休假,不论暴雨烈日,走基层、下工地、进社区、进企业……常常看到一个弱小的女生扛着摄像机、带着三脚架,冲在采访第一线。有一次,由于蹲点时间过长,她晕倒在了采访现场,也因此成为了同事口中的“拼命三娘”。她采写了大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秀稿件,年均发稿300余篇,2018年—2020年,她编写的136篇稿件被安徽文明网采用,79篇稿件被中国文明网采用,传递了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她采访挖掘出胡晓春、王忠心、王时期等多位先进典型,其中多人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中国好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国家级荣誉,用手中的笔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

  利用资源,传播爱心。此外,程薇还热心公益事业。2021年,在疫情防控关键期,她联络多位爱心人士,将募集的7400只口罩捐给一线年,她联系爱心企业向王村镇捐赠1.5万元扶贫资金和电动采茶机助力乡村振兴;2023年,她又联系爱心企业定点资助3所学校的贫困生……

  工作一线,坚强后盾。她的丈夫是一名社区民警,夫妇俩的工作都十分繁忙,聚少离多成为常态。2020年,在疫情最关键时期,家中女儿才3岁,她怀着二宝,她一直在创建一线。她的丈夫被徽州区组织部评为“疫情防控一线表现突出党员干部”,多次荣立三等功。

  程薇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文艺志愿者”“黄山市网络文明传播志愿服务先进个人”“黄山市信息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沈梦鸽,女,1989年10月出生于安徽黄山,汉族,中员,大学本科学历,国家税务总局黄山风景区税务局税政科科长。

  力学为先、日益精进履职能力。沈梦鸽所在的部门是区局税政科,集政策解读、税种管理和综合业务于一体,专业性极强。每一项新政出台,她都不遗余力地精学理论、细研实操,因此先后入选国家税务总局“1115工程”专业骨干、岗位能手,安徽省税务局岗位专才、人才库成员,并获得黄山市“五一劳动奖章”。

  服务为本、持续提供精准助力。由她领衔成立的沈梦鸽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先后举办专题政策培训10余场,连线户次企业获取“税融通” 1.36亿元;在退税减税政策落实攻坚关键时期组建“数据会审团队”,以“全流程风控”工作思路实现闭环管控,维护了国家税款安全;为20余个招商引资项目提供涉税咨询,撰写的税收分析获市委和市政府常务副市长批示,参与的课题调研获评安徽省税务系统2021年度优秀税收科研成果一等奖。沈梦鸽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荣获第七批黄山市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称号。

  责任为重、不断汇聚公益合力。她充分发挥先锋模范的示范带动作用,主动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她的工作室累计志愿服务28人次,人均时长超20小时,其中4人被黄山高新区管委会授予“最美防疫志愿者”荣誉称号。作为市局机关妇联的执委,她率先垂范,定期到帮扶村慰问孤寡老人、关心留守儿童、助力乡村振兴、开展结对共建。2022年她荣获“黄山市税务系统最美家庭”称号。

  作为一名基层的青年税务干部,她把个人奋斗融入了时代发展的浪潮,把个人理想镌刻进了税收事业的共同愿景,在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中持续诠释着责任与担当。

  2019年,哥哥胡履春突发脑梗,被紧急送往区医院进行抢救,虽然经过救治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却导致半身不遂,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因胡履春未婚单身无人照顾,在外务工的弟弟黄森华得知情况后,毅然辞去工作回到家乡,承担起照顾哥哥的重任。这一照顾就是4年,在这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中,他没睡过一个安稳觉,没离家超过两个小时以上。为了让哥哥病情好转,他总是尽可能地想办法做一些易吸收、有营养的食物,虽然黄森华不是专业的护理人员,但是他心细、不怕辛劳,正是4年如一日的悉心照料,才有了哥哥胡履春缠绵病榻这么长时间,但是身体状况依然很好,没有生长褥疮,说话声音还是中气十足。黄森华照顾哥哥无怨无悔,并表示他会一直坚持照顾下去,直到他照顾不动的那天为止。

  1995年程云红和丈夫结婚,有了一位可爱的女儿。她孝敬公婆,团结妯娌,一家人其乐融融。2000年,程云红的母亲因病不幸去世,66岁体弱多病的父亲突遭此家庭变故,变得沉默寡言,不吃不喝,作为女儿的程云红看在眼里,非常心疼。母亲走了,她不能再失去父亲!于是,程云红和丈夫商量,提出回家照顾父亲,并得到了丈夫和公婆的支持,这一照顾就是23年。父亲在女儿的悉心照顾下,慢慢地,身体日渐好转,人也慢慢有了精气神。

  天有不测风云,2018年,老父亲又因“三高”引发脑梗,导致全身瘫痪在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从那以后,程云红每天所有的时间都围着父亲转,没有休息日,更没有节假日。像父亲小时候照顾她一样,每天给父亲做流食,喂父亲吃饭;定时定点给父亲翻身、擦背、洗澡;给父亲腿脚,陪父亲说话,回忆小时候的故事;甚至帮父亲解决排便问题……将老人照顾得无微不至,卧床六年来,父亲从未生过褥疮,房间也是窗明几净,没有一丝异味。为了更方便照顾父亲,她辞去原先优越的工作,就在家门口的厂里找了份事情,每天早上5点起床,烧好早饭,安顿好父亲后上班,中午休息2小时,赶回家给父亲喂饭、洗澡擦身子,风里来雨里去每日不断,这些事情已成为她每日的必修课。除了上班时间,程云红基本上都在其父亲身边度过。她也因此错过了不少外出学习参观的机会,对此她毫无怨言。

  她不仅孝顺父亲,还积极帮助亲邻,热衷社会公益事业,参加义务献血十余年,献血量已达5000毫升。她乐观、豁达、助人,村里的人都喜欢她。在厂里,同事评价程云红面对苦累与压力时,她有敢打敢拼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她曾多次被厂里评为“优秀员工”“优秀管理者”“优秀学员”“五亮先锋”等多个荣誉称号。

  在歙县王村镇横联村,村民凌琴仙像往常一样早早起床忙碌。她打扫房间、做饭、喂饭、、擦身……尽管家里条件简陋,但每个角落都被收拾得干净整洁。她是一名勤劳朴实的农村妇女,也是一位坚强的妻子。多年来,她一直默默地照顾着瘫痪在床的丈夫,用一颗善良、体贴的心,为这个家庭撑起了一片天。凌琴仙的事迹被村里的人们广为传颂,她的善良和坚韧感动了很多人。

  2011年,丈夫王继生下地干活过程中脚部意外受伤,刚开始觉得是小问题,未及时就医。而后伤口并发感染,后经医院诊治,虽然保住了性命,但严重的病情却致使其全身瘫痪,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面对惨遭不幸的丈夫,凌琴仙心里也很难受。但苦难并没有压垮这个看起来瘦小内心坚强的女人。“既然是夫妻,就要共患难”的信念,坚定着她陪伴丈夫的决心。她鼓励丈夫,只要她还在,这个家就没有散,这次要换她来守护这个家,她擦干眼泪,继续勇敢地面对生活。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生活的重担压在了这名普通农村妇女的肩上。凌琴仙患有先天性脚残疾,但为了照顾瘫痪在床的丈夫,她不顾自身腿疾,在家悉心照料起丈夫的饮食起居。

  照顾一个瘫痪在床的病人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为了防止丈夫出现褥疮,凌琴仙坚持每天为他擦洗身体两次,并定期翻身、变换卧床的姿势和方位。即使偶尔会出现大小便弄脏床铺的情况,她也总是第一时间更换、清洗床单。在她的细心照料下,12年来王继生从未生过褥疮,身体和精神状态一直保持良好。“没有她,我们这个家早就散了。”谈到凌琴仙这些年所付出的辛苦,王继生既心疼又感激。“这么多年来,她一直是我坚强的后盾。”正是这样的坚持,硬是让这个女人撑起了这个家。

  如今的凌琴仙也已是76岁高龄的老人,随着她的年纪增长,照顾丈夫越发吃力,但她始终无怨无悔,仍旧每天给丈夫端水喂饭、擦洗身体、打扫房间,悉心照顾着爱人的日常生活起居。凌琴仙乐观地说:“现在身边的人都羡慕我,说女儿女婿都这么孝顺,我平常照顾丈夫,平时的活动范围就是在家的周边,日子过得也十分充实。”

  戴美英,女,1980年生,中员,休宁县商山镇芳干村村民。2005年底,母亲不慎意外摔伤导致瘫痪,大小便失禁,生活无法自理,戴美英毅然辞去北京的高薪工作,回到家乡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脸擦身、端茶递水、换药聊天......这是十八年来戴美英循环往复、始终践行“孝老爱亲”的生动缩影。

  2005年,48岁的胡秋红由于不慎意外摔伤瘫痪在床,大小便失禁,生活无法自理。为了看病,家里一贫如洗,作为家中老大,女儿戴美英辞掉北京的高薪工作,义不容辞扛起家庭重担,这一照顾就是18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两小时给母亲翻身一次,早晚帮忙洗脸擦身,端茶递水、换药......母亲大小便不能自理,为了节省家庭开支,她在市中医院长的指导下,学习导尿管换置术及日常护理,买来医疗器械自己换导尿管。为了使母亲有一个良好心情,每天她都陪母亲聊天、唠家常。把老人照顾得舒舒服服、干干净净、开开心心。2009年,父亲手指因意外锯断动了手术。当时,她的丈夫因工作无法回家,孩子也只有三岁,戴美英就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干家务,将母亲及女儿照料好,又匆忙赶到医院照顾父亲。整整一个月,她一个人奔波在医院和家的路上,奔波在照顾亲人的途中,无怨无悔地干好每一天的事情。

  10多年来,戴美英用自己单薄的身体扛起了一个家,数十年如一日地照顾家人,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份孝心,一份坚持,才让这个家庭充满温馨和幸福。

  1988年,方想美嫁到柯村镇宝溪村,当时家里条件艰苦,还有先天弱智一直未成家的姑姐需要照顾。公婆去世后,姑姐就和方想美一家一起生活,丈夫长年忙于各种农活抽不出空,她便担负起了照顾家庭担子。

  姑姐因为病症影响,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经常性地惹出麻烦,这时候作为弟媳的她,就得一家一家去道歉、解释,因为她平时与邻里关系相处得很融洽,是个热心肠的人,大家才放下芥蒂,原谅她弱智的姐姐。

  姐姐不能自理,一日三餐都需要方想美做好端到她手上,她耐心细致,每天变着花样为姐姐做营养餐。姐姐有的时候并不配合,饭菜被撒了一地,碗也会被打碎,但方想美没有任何怨言,重新准备饭菜,耐心安抚姐姐吃下。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更何况是自己丈夫的姐姐呢?而方想美悉心照料着姐姐,毫无怨言,无悔付出,担负起照顾、护理姐姐的全部职责。

  “虽然苦些、累些,但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只要有能力就会把姐姐照顾好。”方想美坦言,这么多年过去,已经习惯了现在的生活,也希望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孩子们作表率。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柔”是每个家庭都渴望拥有的平凡幸福,只有每个小家庭真正幸福,才有我们幸福的大家庭。方想美用实际行动来践行这一理念,30多年如一日悉心照顾着姐姐、两个孩子和家庭。在方想美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好弟媳、新时代女性的孝心,对家庭的热爱、付出与担当。

关于我们

江南·体育(JNSPORTS)官方APP下载

江南·体育(JNSPORTS)官方APP下载简称“江南体育”是一家以进口轴承销售为主的贸易公...

在线咨询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020-88888888


返回顶部